新手上路
秀才 四级
- 积分
- 21
- 威望
- 35 点
- 金钱
- 0 £
- 注册时间
- 2008-7-16
|
楼主 |
发表于 2008-7-31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之一,有缘人请看。
[SIZE=\"4\"]此为部分转贴,如果有不当之处,请大家交流指正。
- M' T6 J, L! v' H6 w+ R0 N与佛有缘 2 X8 h' s# Y% G5 f+ K7 @- {
1 X( g, O8 L+ a8 W0 x' l, D" m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与佛有缘呢?
+ h0 T+ J" {% c' x2 ~ K; s/ b# [; X4 U+ C* `+ l g; h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佛经,在佛经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件事情。0 z3 L3 Q+ U$ b6 }6 A+ n* I3 _
$ ~5 h( r8 w: q" {, ] 佛的弟子中有一个比丘,学佛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超出了生死轮回。而他在皈依佛门的时候,却费了好一番周折。
# e0 H+ z+ @$ j2 D. B
7 q( @6 e) [, a' S1 \ 当时,由于生活所迫,他来到了佛的僧团,要求剃度出家,恰恰在这个时候,佛外出传法去了。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接待了他。: w! H; S* R! o$ Q
& [: p% ?2 f) h: f
按照以往的惯例,舍利弗必须首先入定观察这个人的善根,在确定了这个人确实有善根之后,舍利弗才会收留他。那时,舍利弗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能在定中观见八万大劫的事情,尽管和佛相比还差得很多,但是已经相当可观了。要知道一劫的时间,就是多少亿亿年。, x7 d) r# j7 u( `& d% V
0 w) I$ v1 \; K7 X
可是舍利弗在定中发现,那个人在八万大劫的生死轮回之中,从未做过一件好事,你想,舍利弗会收留他么?. ^' z2 p& k) K: N" [7 a9 e
% l9 l/ d# A; y2 o4 h! O$ M
当然不会,舍利弗的态度非常坚决,无论那个人怎样祈求,都无济于事。4 R! Q. ~/ {$ Y( j, _
' t6 a3 {. H+ j3 g% T
那个人绝望了,可是就在他绝望的时候,佛回来了。佛什么也没说,只是把那个人留了下来。
! y; T. h- m0 D8 r/ v4 @) o9 w4 _: ~& O6 |5 L; b, U' u1 R
奇迹出现了,那个人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成了一代圣人。按照佛的教法来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确实成就了。, b m7 d; f+ T- d. }
5 Y( W- P4 T k. ^
这时,佛召集了那位比丘刚来的那一天在场的所有弟子,并对他们训示说:“你们只知道他在八万大劫中从未做过一件好事,却不知道他在八万大劫之前,曾经有过一念之善。”接着,佛讲述了那位比丘在八万大劫之前的那一念之善。
T3 u9 W" \, M
' u, E2 R( _! T# v" { 原来,那比丘在八万大劫之前,曾经是一个猎人,在一次打猎中,在一个悬崖边,遇到了一条斑斓猛虎,并向他扑来,他害怕极了,在情急之中他喊了一声“佛来救我。”然后,闪身躲过了虎扑,而那猛虎,也因为用力过猛,摔下了万丈深渊。正是那“佛来救我”的一念之善,使他终于在今生得成阿罗汉果。
r: B5 Y- w0 g! y1 n9 W# u% S1 @5 [8 e/ o! t5 [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证得阿罗汉果的人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的束缚,也具备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六道神通的能力,但是如果和佛相比,那神通仍然是有限的。只有佛,才能彻见宇宙中的一切事情。/ I+ }) d! {& W
9 G' C' \7 n, e6 U* V6 x 这件事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珍贵的启示:无论您是谁,无论您在什么地方,无论您的自身条件怎样,只要您曾经有过一念信心,并遵照佛的教法去认真修行,都可以成就佛道,真实不虚。
- {$ f, t2 S* ?' d# L# d* [8 S u3 E8 }2 G \. U
我们能够信仰佛,就说明我们有善根,如果我们没有善根的话,我们又怎么能生信呢?就算我们从来都不曾有过一念之善,在信佛的那一刻起,我们不也种下善根了么?就算我们是在今生才种下善根,我们也完全可以在今生成就自己,因为从善的种子的播种一直到开花,结果的全部机缘,我们都已经在这一生中全部遇到。
$ i1 D' Y; M5 V) a2 H6 _4 a0 D6 ^' C- U& j: l' y' k" w
我们和那位比丘的机缘是绝对不同的,那位比丘之所以在今生才得以成就,是因为他的种子在今生之前,从未遇到过培育的机缘。如果说他在八万大劫以前就见佛闻法,他的成就就绝不会是今生,和他相比,我们真能算是命运的宠儿。" {+ V; g+ m, v u
) \7 `( |9 z2 O6 x/ |2 l. ^
那位比丘在见佛闻法时的那颗善的种子,和以前并没有任何不同。只是在他见佛闻法的时候,那颗种子才遇到了得以培育的机缘。可见,善根的播种是一念之间,善根的成熟也是一念之间。
: q- `+ t+ g& M9 v/ J0 S- r! G: G0 m6 F5 m W5 R2 B) d1 o
现在,我终于可以给您一个与佛有缘的绝对信心了。
6 ]- K! h0 W% B. l: W+ E8 X5 R1 d" o$ ^6 W7 G9 K$ W- [! k) j
无论您是谁,无论您在前世是否种下了善根,只要您能信佛,从信佛的那一刻起,您就已经与佛有缘了。要是您再能深信净土,求生净土的话,您就不仅种下了佛的种子,同时也遇到了能够使其开花结果的全部机缘。您是不是与佛有缘并且能当生成就,完全在于您自己的发心,自己的信心和自己的努力。
7 i) ~# l! G) d6 `% N0 {. l; j) h5 |, {" T3 u1 g8 z: J% N
“佛不度无缘之人”,那并不是说佛不度您,而是您自己不去接受。在佛的心目中,是绝对没有不度之人的。有缘无缘,完全在于您自己的一念之间。尽管佛是了生脱死、出离苦海的人天导师,可是没有一个导师,能够把一个完全不听自己话的学生,培育成圣人。+ c! I0 q! o/ }
. Y* d0 O* |, m- D: o( _2 O
听了我的话,您还怀疑您自己的缘分么?您还会因为别人的不正确说教而改变初衷么?您还会去问别人“我是不是与佛有缘”么?
' s( X) R: E {/ p3 i# C* A7 j& g ?: U4 i0 Q5 m g F
我想您不会。5 ^3 @8 F3 I# W/ ]$ K
法与生活的融和
) B; S: F+ ~& H3 _* Z修学佛法也是一样。我们要在生活中修学,就必须把法和生活融和起来。我们不仅要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还要做好人世间的一切事情。
& ]- k6 q# @" c; i8 _( e" k1 L( v
! f" M7 U+ H' z& i+ {( ?& _ 您千万不要认为做好人世间的事情和修行无关,您在做事的时候一心做事,您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心思考问题,这和您一心念佛在道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您要知道,万事万物的道理是相通的。行菩萨道和念佛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它不仅不会耽误您的修行,还会使您的修行更加顺利,更确切地说,您做这些事情的本身,就是修行。5 S4 Q( ]) Y( x; q# L$ @8 G
1 J3 G/ {; u' B- A, K
佛法是一体的,它包括您所要面对的一切事情。您在念佛和做人世间的事情时,都要以同样认真的态度去做,您只有真正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当成同等重要的事情去做时,您才算是真正明白了佛法。如果您一旦分别了,您就会对某些事情起轻慢之心,您一旦轻慢,您就真的背道而驰了。您再想想,在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中,哪一件事情不是修养自己呢?哪一件事情不能修养自己呢?所以,您一定要确信,佛法是一体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一体的,他们是一不是二。因为我们分别了。他们才会变成了两回事。如果您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按照佛法去做,您会发现一切法都是佛法。做一切事情都是修行。也许您现在还不能确信,可是当您的修为和思想有了一个相当大的改观时,您会发现这些根本就是相融的,您不仅能念好佛,同时也一定能处理好人世间的一切事情。
6 f* A# v3 @# j* p: j: o+ O5 Y/ Q& m) C8 m* o
您一定要好好去做,您不仅要做好工作,还要搞好人际关系,您身边的人一定多数都不信佛,所以您在念佛的时候,一定不要影响他们。您可以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您一面去做您该做的工作,一面在心里默念佛号,而且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处处为您身边的人着想,您身边的人就一定不会反对您了,您把这些做好了,您的修行一定会更顺利。3 Q" y1 {" V! C: h
* j q- z, X' ~( L/ R( S 您不必担心您默念佛号佛会听不见。您要知道,佛和众生的感应是靠心灵来完成的。您只要念头一起,佛的那边马上就知道,佛有他心智通,能够彻见宇宙中一切众生的所思所想,您那么虔诚的在心里念佛,佛怎么会不知道呢?再退一步想,如果您处处和生活作对,您的心情会好得起来么?您还能更好的念佛么? z; k# \6 j" w4 F+ e |
- [4 M! n# Z: d2 _. \8 Y
在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法念佛的,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思考,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心专一,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该一心做事,一心思考。这个一心和念佛的一心是一回事。绝对是一回事。我们永远都要记住,佛法是一体的,只要我们认真去做,只要我们不生烦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修行。当我们能够把这些融汇贯通时,我们就是人间的菩萨。
9 w% P5 c( V! X2 i8 w t1 X
& y5 E! F2 R9 D3 j' j 听了我的述说之后,您是不是也应该把佛法和生活融和起来了呢?+ R7 l# [. g6 c6 w& R
3 C0 u( t2 N+ u& |3 G 我想您一定能。4 a4 {- _) T9 w! t* O+ x
- U, f2 c* D) B K
$ M: x a# B, `0 W5 h4 a9 s
, g2 O! Y% n" R
% ^; m% u' u, ]/ W" f不着身相与不着心相
' i' P" N/ [3 b3 E, l& V# T
7 w% _% `- n2 o9 w9 @- \不着身相. a3 V( L# }3 y! N7 r5 T4 Q
" C. a+ y6 o, A# z/ u, l, B" E2 o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打坐的姿势和打坐的时间非常执著,他们这样说:“我都已经学佛很久了,为什么还不能双盘呢?为什么才能坐一个多小时呢?”, j ~+ P; l$ S. [9 u. e
! y, u. e1 x. b7 R* M; L9 S 其实,这样的执著是完全多余的。只要您明白了修行的真正意义,就绝不会存在这样的执著。
: k n: ?/ }! l- C# d1 j6 [$ }. ` n
还是让我们从前人的往生事迹中去寻找答案吧。
- ^ z6 [1 ~) ?/ Y; f8 I5 X% u
6 L* |7 z& V- i4 d& e' o 宋朝潭州黄打铁,以打铁为生,一日见一游方僧至,请入奉茶,求示修行之法,僧告言:“念佛法门,可以不花钱,不妨碍工作,能一生念佛无间,佛必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黄打铁甚喜,依教奉行,每打铁时,亦念佛不断,其妻曰:“打铁本苦,再加念佛,岂不更苦。”黄打铁云:“是法极好,往日炉边觉火热,念佛则不热。打铁觉臂酸,念佛则不酸。”数年后,忽有一日沐浴更衣,谓妻曰:“我今天要回家去。”妻笑曰:“此非汝家,家在何处?”曰:“我家在西方。”妻笑曰:“你去好了。”乃打铁数下,念偈云:“叮叮当当,百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言罢执锤立亡。
6 v% W, p! r! J1 t5 O. h( K; k
黄打铁除了念佛求生净土之外,对佛教一无所知,而且还要养家糊口,维持生活,他连打坐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不仅往生了,而且从迹象上看,已经大彻大悟。可见,修行成佛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行。. `7 i6 l6 b; T6 v% E% {
& d, y+ i* d/ ] 不唯净土宗的行者,禅宗的高僧们也是不执著于身相的。在禅宗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 X4 [2 r: {$ E! C" d- a6 Y. t
5 b) i* w N6 B9 s& o 一个青年正在打坐,不知何时,他的身边来了一个和尚。和尚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啊。”! ^2 k% }8 o3 B+ y: G$ I4 F
; A% D4 a) t: a4 b4 F 青年很不耐烦,说“打坐。”
b/ J e+ u1 a5 @8 Y
j+ Z5 j4 Y& c! x9 E# l 和尚也不生气,又问道:“打坐干什么呀?”
7 T. k4 M e! H$ E
F( k, \) @/ b. h% v3 }0 ?/ u$ D$ f 青年更不耐烦了,没好气地说:“成佛。”
+ Q$ e$ H# [! ?. i- p+ y: U
, W2 k8 |4 T V$ O% y: S& S ~/ x 和尚没辙了。0 G8 U- r/ g& f& Z- D3 _; ~1 Q; g
$ A" B+ G9 x5 k* V% N9 F 和尚知道青年对修行的理解是错误的,他想帮他,又不知道该如何去说,于是,和尚找来了几片瓦片,又来到青年的身边,从那天起,和尚每天都在那里磨着找来的瓦片。/ E* q' E/ q0 V" f& k
: m6 o2 d( H P 起初青年也没在意,久而久之,青年经不起好奇之心,终于说话了。
- ]8 D; `1 D7 p8 e2 b/ g/ j& [! g) @/ Q; `; o
青年:“师父,你磨这些瓦片干什么呀?”$ M0 s) x. M0 C2 f) c: ^
g$ r9 F0 k# p y& F, @9 D h 和尚:“我要把他磨成镜子。”/ N+ i, Q' J! p8 z0 b, E
! Q1 @6 \# K8 L; w
青年笑了:“磨瓦怎么可能成镜呢?”) L, y6 Q* I2 k5 f
7 Z# ~0 G+ d g; H( T% Z0 M
和尚也笑了:“那么打坐又怎么可能成佛呢?”' d6 ]; d: w9 h" g% L; G
9 `1 |' z% a* e$ z
青年终于醒悟了,他终于知道了和尚原来是一个有道的高僧,青年终于跪了下来,诚恳地说道:“请师父指点迷津。”
( r7 W, M# ^0 y( X: Z, K" K# \$ U5 r/ s$ O6 J
于是,和尚向青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有一个牛拉的车,如果你想让他走的话,你是赶车呢?还是赶牛呢?”. ~6 D$ J( T& C; L5 V' r* Y
3 \( ^8 U0 {" z+ k1 Y9 M 青年终于在听了和尚的话之后开悟了,他终于明白了真正的修行是心行的道理。从那以后,青年再也没有了身相上的执著,他终于走上了真正的修行之路,后来。他真的成了一代高僧。
9 n: S" W0 \( k+ d S& g: ~! o$ I# i O4 l
那青年不是别人,他就是禅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马祖道一大和尚。
* |# O- p9 ?+ c4 G* G
" u5 \: C% Z# {* R 中国禅宗的伟大导师六祖慧能,在修行中也没有任何身相的执著。众所周知,慧能大师的修行是在猎户中完成的,在修行的十五年中,他始终和猎人们生活在一起。和猎人们朝夕相处,你想,他能有时间去打坐么?
' b& J$ T+ g% X; R3 @2 y- m6 f$ S- Z! `
' G) k; p) ?3 f/ R. O$ { 慧能大师不仅自己不执著身相,也教导他的弟子们不执著身相,慧能大师曾和新来的志诚,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V, ?; h; O9 f
2 ^( ^- ]( z3 k+ m% C8 ^4 B8 h 慧能:“你的师父如何教导大众。”& H. w1 i6 s2 _+ b. ]
2 ?5 Q, m* a& }" \9 `) L W 志诚:“师父常教大众住心观净,常坐不卧。”( L, C; V) j, z; r; ]% b
# a4 N1 W9 O9 U% O
慧能:“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常坐不卧于理何益,抄吾偈去”3 k% k. e3 n5 `& O% r
' `( I U9 m$ \# t$ N2 Q- d 于是慧能大师说偈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 t' B( w G* X7 p' b+ \5 u x6 C5 d6 y7 }
可见,六祖大师绝对没有身相的执著。9 z- i$ v, A; n4 n
7 ~1 u/ K$ J1 Q% m% S" B
那么住心观净又错在哪里呢?道理并不难懂,就拿我们修净土的人来说吧,如果住心观净而不念佛,那您的心是绝对静不下来的,当您一心念佛时,您的心反而平静了。; ` l& M% N; V, q# w% @
" Z6 O/ A7 h& u 您别看达摩祖师曾经面壁九年,那时他已经是圣人了。祖师在因地修行时,也绝对没有身相的执著。
2 @7 R: k) t9 d8 Y$ M, D' }6 ~- B _3 ]# H+ M$ _2 X5 U, I, U9 c
听了我的述说之后,您还要执著于打坐的姿势和时间么?
+ j* `8 C8 D5 W% s2 q
8 `- A( J: ]+ i$ K4 I 打坐的本身是正确的,但是身相的执著却是完全不必的,我们打坐是为了更好的念佛,对于打坐的时间和打坐的姿势,我们就顺其自然好了。" g8 i3 g5 i- p( }8 r. {
9 c; S- j5 a( K' P5 O* X; x& v
不着心相
4 c; T$ e7 d. S! [" ~2 C5 `7 K! ~$ N& ]! M( x8 o5 z
在学佛中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惑:“我都已经学佛这么久了,为什么在念佛的时候还是杂念纷飞呢?”# X) U- {3 ~9 x
0 V+ V) h# H9 L' |6 J9 s
其实,这样的疑惑也是完全不必的。
' m' z% w6 n2 [2 k3 D' ^/ R! W& k- Z1 F% ~. y1 R {
佛法的修行,是渐修——顿悟的过程,好比修行念佛法门,念着念着,突然间大彻大悟。在没有达到大彻大悟之前,任何人都会有杂念,就算是功夫成片的人,也绝不例外。在这一点上,佛早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当年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过程中,也一直磨难重重,特别是在成佛的前几天,磨难更多,成佛的那一天晚上,夜睹明星,突然间大彻大悟。在那一瞬间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妄想执著。
0 N3 D( a* `/ j) X4 l; u d
3 r- E, g% z; z5 R% w2 g5 [ 可见,修行中有杂念是非常正常的,您根本就不必执著,您应该把心系在佛号上,至于杂念。就让他自生自灭好了。
5 `+ U( w& |# k5 J9 @+ P6 X; m
- k- e/ A) `% n; P2 X! C$ i: a7 O 所以,大德开示我们说:“一任你杂念纷飞,我自阿弥陀佛。”[/SIZ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