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太医令(从七品下)
- 积分
- 674
- 威望
- 237 点
- 金钱
- 0 £
- 注册时间
- 2006-2-3
|
来源:博客网(www.Bokee.com) 作者:何必- X1 a& I- m- `( i7 H
& {8 F6 C+ f: i) p; B
【内容提要】如今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所谓的综合国力,决不仅仅是经济,更是文化、法律、道德、乃至民族自主自觉自省自强方面的竞争。从印度一个非政府组织驱逐两大可乐的举动上,映照出中国人在捍卫自己利益方面的无所作为甚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主义集体心态。 / m6 D) g- o" n% y5 x6 n: ?2 g0 } w
4 n+ l9 j. E! @& g& A
, u8 O A( a7 _6 {# E0 {0 W5 c# p
近日,有媒体报道,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旗下的产品,在印度被检测出含有杀虫剂,对此,记者采访了两大饮料巨头在中国的公司,来看记者的报道。日前,印度科学环境中心最新发表公告称,他们在对11个品牌的57个软饮料样品进行抽查时,发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的产品含有3到5种杀虫剂残渣,其中杀虫剂林丹的浓度含量平均超标54倍,毒死蜱神经毒素超标47倍,杀虫剂浓度足以导致致癌,对此,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个消息,但是很担心国内的两大可乐是否也存在同样问题。消费者:“挺震惊的,不敢相信。”“我觉得肯定是会有影响的,就觉得那边检查出来了,这边肯定也会有影响。”几经周折,记者今天电话联系到了百事可乐中国公司。(电话采访)北京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对外媒体接待处负责人王先生:“这件事情是由中国区总部的公关部来负责。我这边没有权利回答您的任何问题。”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上海总部工作人员:“我们这边只有北京的公关部有权利去接受记者的采访。我们其他部门是没有这个权利接受采访的。”而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对外事务部的田经理则表示已知道此事,并给记者发来一份声明,称可口可乐有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中国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都是在中国国内生产的,完全符合中国有关食品法律法规的要求。今天记者在一些超市卖场了解到,他们并不知道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印度被检出含杀虫剂的消息,目前两大可乐的销量也没有受到影响。(2006年8月5日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7 f' v2 ~( y4 q& I$ o+ ~9 s
, j8 J$ s/ o" _& d+ C! G" ^ 2 B; Q8 b9 y+ J; h: k v5 }7 y! e' G
S4 u$ W8 ] G) T' G
, _% B: R3 O( w( T
汽车零件玩出来的花样行政侵夺科学的灾难美女博客决赛进行北京手机资费下调
9 w' l6 s0 p' D: `/ S5 G 这样一则消息,这两天成为中国各个媒体报道的内容。央视各新闻节目中竞相将此作为重要构成。
$ P7 a, M* Q8 L5 e1 u) t& P
5 w- Y4 s# f" P: C( I8 Q ( N$ `; x( d% l
4 ?) j8 U" j4 N& [- h/ n# Z 有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甚至描述到了印度农民使用两种可乐当作杀虫剂的细节,由于在印度市场上,浓缩杀虫剂比可乐价格贵出近50倍,印度农民使用可乐作为杀虫剂显得非常经济。这种报道实在是有着绝妙的反讽作用。4 v0 g, W3 ~9 k9 L- i5 `7 O
/ J1 Q R$ D7 } @. a. n % N/ q5 ^; r, q
$ H, i+ }8 ]# Z5 @8 z9 l7 k/ b 由于此事缘起于印度,而那里恰恰是被当今全世界看作是与我们中国并驾齐驱的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因此印度的一举一动都在引起着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的瞩目。
! x, B' _7 E$ r6 A1 I3 C: W8 _5 t- J3 I6 }: M
$ Q' U4 ~* V# O& t7 M0 b L
' n% H# c. E* q3 j6 q6 v* b( y, G 今年2月14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报道,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撰文指出,以矿物燃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充斥着一次性物品的西方经济模式,在工业国家已不再行得通,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不会行得通。保持21世纪初的全球文明,取决于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实行交通运输多样化的可循环经济转变。为保持经济增长,就要建立新型经济。文章认为,保持21世纪初的全球文明,取决于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实行交通运输多样化的可循环经济转变。现在该建立一种新型经济了。西欧的风电场、日本的太阳能屋顶、美国迅速增加的油电混合型汽车、韩国大面积植树造林以及自行车在阿姆斯特丹大街小巷大显身手,已经让我们模糊地看到了新型经济。文章说,在这种经济调整过程中,随着全世界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对石油的依赖,最大的挑战将来自能源方面。从矿物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转变正在进行中,但转变的速度还不够快,不足以稳定气候和减缓石油资源枯竭的速度。在新型能源资源中,风电场发展得最快,预示着新型能源经济的前景。文章还指出,改变全球经济的关键是调整国家的税收制度。有效的办法是,降低所得税、增加对环境造成破坏性活动的征税。欧洲在这方面迅速取得了进展。欧洲国家对一些给环境造成破坏的活动征税,如二氧化碳排放税、垃圾税和市区行驶税等。5 `0 c, e& N4 J8 x1 E
K* ^6 D" |$ y5 K% e: }
1 J$ [1 j. M4 G; c; ?0 N" A) x& ~% J
这也算是将中印放到同一水平上与其他经济体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太多的事例当中的一个,彰显出这两个人口大国在发展中对于资源消耗与成长路径方面会面临什么样的前景和威胁。+ {; M J, U' ?
2 g8 `7 h' ?- i( _. c % H7 N3 ]& y0 I& ]2 o, T
3 l x; l4 @7 o4 ~ 实际上,不仅西方人如此看待两国的异同,我们自己也在疯狂透支家底实现不可持续增长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在与我们的邻居印度相提并论。3月1日快讯,28日,中国科学院《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公布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新排名。排在前10位的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以上海最高;而排在后10位的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报告指出,从1980年至2003年,中国基于10种主要资源和污染物的节约指数平均每年下降4.9%,说明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效,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节约指数下降趋势逐渐变缓,2003年又出现反弹。这说明在现有条件下,“十一五”期间提高资源环境绩效的难度将加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综合评价节约型社会的节约指数,并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丹麦是资源绩效最好的国家,中国仅排在第54位。报告选取了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钢材和常用有色金属等五种资源原材料消耗量来计算节约指数。结果表明,我国五种资源的单位GDP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位于资源绩效最差的国家之列。这说明我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十分粗放的发展阶段。报告最后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并提出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中长期目标。
@$ ]8 k& r0 R6 v8 Y( t* [/ N
% x0 s3 f3 d' P ' {# P2 `' ?$ ~! Z* N' ?
" F8 _0 M* ?* c: |" N# K 对此编辑部点评道:国外一家媒体近期声称,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意味着“能源消耗密集型”的经济模式将不能满足下个世纪全球80多亿人口的需求。中国经济持续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以GDP为显著标志的经济发展指标可谓深入人心。然而在经济神话的背后,一组组能源消耗的统计数字同样令人心惊。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甚至比起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中国也仅仅为其1/2。中国经济高能耗低产出的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善,每年的GDP增长扣除资源消耗后,将很可能变为负增长。- z7 ~7 I- a( H- Z! d
/ }2 u/ x* g6 E3 o
& F6 A( a' d- `* T% V4 W
3 x1 h9 F7 f' @# @" K
实际上,这就比较清晰地展示了中国有增长没发展有繁荣没富裕的困境。比起印度来,资源绩效尚且如此,说中国是个全人类资源的无底洞,迅速消耗着日益稀缺的资源进行着低效率而且非常不公平的扩张,大概逐渐会成为定论。
4 P# f- d2 u# F9 v7 t( ?4 M. |- A8 M0 D
+ C p% U9 L4 M6 ?
! q7 e+ `+ ? ]& W
1月16日快讯,著名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13日在题为《向世界舞台迈进:中国企业的对外并购》的报告中指出,在世界13个快速发展经济体(RDE)中,中国的GDP占了29.4%,但海外并购数量却只占10.6%,属于“不够积极的收购方”。而印度则恰恰相反,其海外并购占到了总数的25.9%,居RDE首位,而其GDP却只占RDE总和的12.5%。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林杰敏表示,印度的海外并购活跃度之所以遥遥领先于中国,(1)是印度政府更早鼓励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一整套海外并购机制早已成型;(2)是印度的资本市场总体来说更成熟,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渠道;(3)是印度国内经济规模较小,所以印度企业发展之初就有“向外”的需求。不过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经理米嘉认为,对中国来说,目前的海外并购速度是适度的。中国企业需要做的只是更多地从自身发展角度去考量“海外并购”。这份描述了中国2000年以来海外并购整体状况的报告认为,中国近期的多笔交易是第四次海外并购热潮中的登峰之作。而由中国掀起的这次并购风潮并非即将结束,而是刚刚拉开帷幕。% r. ^8 w' e, s m! D( c
, V J. h$ a' {8 O' k. C. l
6 B$ p" V- \4 x
/ l2 U; O4 |* D) K; p 这种结果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其实,洋鬼子如何做出他们的判断,自然有其可以公开和不可以公开的两重打算。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印度海外并购机制的成型和资本市场的成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相形之下,中国近来在海外并购方面屡屡受挫,凸显出中国摇摇欲坠的运行体制方面千疮百孔状态下的危机。
. \& o- L. @' n: [0 _5 {& E4 U+ F, v
, k) @# @2 _! l& N; K' \; o: j8 L9 w' _ r) E% u
5月19日英国《金融时报》分析,亚洲两大巨人之间的对比不可避免。过去10年,中国在制造业方面有长足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制造业经济体。从统计数据来看,印度远远落后于中国,其制造业的产出增加值仅相当于中国的六分之一左右。美国工业公司通用电气印度业务总裁斯科特•贝曼也认为,印度制造业在未来10年“潜力巨大”,但与中国相比,印度还需要跨几道槛。两国在制造业基地的规模以及基础设施“硬件”的质量上依然存在差异。中国拥有更优良的道路和港口,中国已建立的供应网络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配件。许多观察人士认为,印度在需要“服务方式”的制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例如产品定制。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劳动生产率专家贝尔特•范•阿尔克表示,虽然印度企业在该领域表现出色,但在宏观经济数据上尚未展现领先地位。印度在专门的工程密集型配件(按客户订单,在较短生产周期里制造产品)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大规模制造上不具优势。不过目前这一情况正在改善。此外,印度企业正在吸收“精益生产”等制造业技术,以保持高质量并提高效率。TBM Consulting总裁阿南德•沙玛认为,“现在印度在该领域超过了中国。”他表示,印度能通过注重质量并愿意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在制造业取得领先地位,而不仅仅通过廉价劳动力。在控制制造业知识产权方面,印度也可能具备优势。或许印度的最大挑战,是在工程设计密集、服务引导的制造和标准化制造之间取得平衡,标准化制造是中国的强项。印度工业联合会秘书长表示,如果印度忽视制造业的“规模生产”就错了。“我觉得,我们需要在制造业的这两个领域之间取得平衡”他说。随着印度努力变成大规模电子品工业制造基地,未来5年内,印度拓宽制造业基础的能力将受到考验。如果印度拥有可与中国媲美的世界级电子产品生产网络,还有良好的制造零部件供应商基础设施,以及擅长小批量制造零部件的企业,那么印度将离实现全球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不远了。
* u: A6 D& w2 _( Y" Q9 h( k6 @/ D) O; }1 p+ ^
2 G- k M, h$ E- k$ `. P' p, @
' k6 R, i" [! Q4 b$ d8 C: R 如此,这种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到印度进行投资,而将中国放在了失宠的尴尬境地。6月7日快讯,6月6日,IBM 宣布它计划扩展其在印度的服务、软件、硬件、研究业务。IBM 已经是印度最大的跨国公司,员工数量由2002年的4900人增长到了43000 人。这一交易是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印度的最大单笔投资。去年,微软、英特尔、思科宣布将在印度投资39亿美元。IBM 的首席执行官帕米萨诺表示,IBM 在印度的计划包括实现IT服务自动化的中心,向客户提供“一站式购买”服务。IBM 还将建立一个电信研究和创新中心,并建立连接IBM 顾问、开发人员、工程师、研究人员的中心。尽管IBM 没有披露在印度的销售数字,一些人估计这一数字超过了10亿美元。在过去的6 年中,IBM 在印度的销售额一直在以较高的二位数增长。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厂商协会近日表示,由于对外包的需求不断增长,在于2007年3 月份结束的一年中,印度软件服务领域可能以25% 以上的速度增长。它估计,在未来二年内,印度获得的外包合同将达到1000亿美元。在IBM 2005年911 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中,咨询、外包、系统维护等计算机服务占了474 亿美元。4 月22日,IBM 公布了第一季度净利润17.1亿美元、增长幅度22% 的业绩。; d3 Q$ V" U5 s/ t' s0 I
% s. H; q( T- n: u6 ?; ?( ~
7 A2 ]! A8 w' X8 {- O( P; B' N4 ~, t7 u6 v
这种让中国招商引资国策蒙受羞辱的事例,在中印之间不断而且愈演愈烈地出现着,令人看到社会制度自身对于资本的吸引力的卓有成效。
2 G$ u" i z3 i" n5 Y! O: A: a7 r, ^! e5 Q ?4 Z5 v
& Y7 n3 z# d/ u# p
* F; w9 i6 R# { 当然,中国人在向外扩张之际也将印度纳入了有效射程。6月23日《华尔街日报》报道,全球各大科技公司正手持数十亿美元涌入印度班加罗尔,在这座拥堵的城市建造现代化园区。而中国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也不甘落后。事实上,华为本打算投资1.64亿美元在印度兴建新设施,但却遭到了印度政府的百般阻挠。印度政府一直拒绝向华为发放在印度直接销售产品所需的贸易许可证。据华为销售负责人称,2003年年初以来,华为的申请至少被拒绝了9次。印度给出的理由是:国家安全考虑。这与中国企业在欧美的遭遇如出一辙,业内管理人士和律师称,中国大企业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频频受到安全问题和其他因素的困扰。在印度政府向海外资本及技术敞开大门的同时,来自中国的电信和基础设施投资却遭到了旷日持久的审查。从某种角度讲,印度的担忧可能与欧美类似,中国企业在西方和非洲的扩张以及在海外市场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不禁让他们心存顾忌。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受阻也反映出印中关系中弥漫的不安情绪,两国同为经济新兴力量,对资本投资求之若渴,都在追求快速增长。现在,在中、印两国数十年不相往来之后,印度人正开始亲身体验中国经济的巨大实力,各种中国产商品正大量涌入印度,从电冰箱到印度教神像不一而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印度企业也正在中国积极拓展市场,而他们显然很少遇到阻力。2005年6月,印度的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Ltd.(TCS)宣布计划和微软(Microsoft Corp.)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起,推动中国成为重要的软件外包中心。制药企业Ranbaxy Laboratories Ltd.也在广州设立工厂,以扩大其仿制药在中国的销售。
/ }- `# t- Z( q! t' g0 f2 o( L/ |8 \& r6 B
对于这种中国企业在印度遭遇到的阻力,国内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6月28日快讯,面对中国企业不断进入印度市场,印度政府开始出面进行限制。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公司在印度班加罗尔设有软件开发中心,该公司计划扩建公司设施,却未能得到当局许可,这让华为公司感到困惑。因空间不足,华为不得不让其700多名员工在宾馆住宿并办公。从2003年开始,华为连续九次向印度政府提出申请进行市场直销,却屡屡碰壁。受此影响,华为最近不得不取消了向印度一家公司提供无线网络设备的计划。据悉,面对雄心勃勃的华为,印度政府许多人担心中国公司会吞并印度通信设备的相关市场。遭遇阻力的中国企业不只华为一家。据业界人士透露,来自中国的通信设备公司中兴公司希望扩大在印度的业务,同样被印度当局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此外,和记黄埔集团所属的港湾事业部也未能打消印度政府的“安保忧虑”,投资印度遭遇挫折。正向印度最高法院申请举行听证会的中集集团天达设备公司,也吐露了进军印度市场的苦衷:虽然印度称要与中国开展合作,但当中国企业真正进入印度市场时,就会遇到各种限制。印度表面上给出的理由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实质上是为消除中国企业对印度本国市场的威胁。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在印度市场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当地企业形成压力。与此同时,印度企业在华投资却未受到任何限制,印中两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3 `. d. B0 E1 Q8 j6 v
% B: j* `6 T! o: a
6 D# [: O% S0 G6 a4 ^2 a( y
4 W1 g& S/ ~! A6 h& I 编辑部对此也进行了摇头晃脑的点评:和欣欣向荣的双边贸易发展势头相比,中印两国间的投资却显得冷清:到2005年6月止,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只有2633万美元。印度政府目前依然对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进行严格审查,特别是针对投资方的投资意图和背景进行反复调查,在审批手续、投资调查甚至是人员签证等问题上设置多重障碍,最终才由印度内政部做出是否能够通过安全审查的决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的许多软件公司到中国设立软件中心,得到了中国各地政府的欢迎,印度国家银行(SBI)已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印度的塔塔集团还收购了中国一家钢铁公司的股权。正是由于印度对中国投资的种种设限,目前中国仅位居在印度投资的100多个国家中的第60位。
{0 a n: U! c, q4 t' C- d K
1 F$ e" y6 M8 ~# ^( ~% m* _- H ( a! {' G7 o. e/ X$ Z
0 D. N7 [+ K% B* ~ 这种对于外来投资截然相反的态度,正好表现出中印两国未来发展空间的自主性和扩张能力。$ Z& ^# `+ U" C0 ? X
# p$ ?, T! R8 H7 g) t
m ^9 T$ ~7 J8 L
0 k2 m- \) i$ V6 C8 a( B4 y 其实,中印之间的制度差异早就被其他国家所利用。3月23日快讯,飞利浦年初推行的CD-R光盘专利许可的新模式Veeza近日陷入尴尬。3月22日,从中国音像协会光盘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勤处获悉,飞利浦的这种新模式,尽管每片从目前4.5美分降至2.5美分,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无一家光盘片厂与飞利浦签订协议。飞利浦从今年1月开始推广Veeza,在这种新模式下,几乎所有CD-R光盘制造商都必须向飞利浦缴纳专利费,否则在销售和出口的过程中将受到严格的监管。“事实上,2.5美分在整个光盘片成本中,依然占据25%~30%左右。而国家通行惯例是3%~5%。”王勤解释到,目前光盘业发展与竞争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遵循飞利浦收费标准,制造企业根本没有任何获利空间。台湾铼德科技发言人艾元瑞表示,除了价格,Veeza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会对企业的商业机密有所影响,这也是目前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一模式需要光盘企业提供历年来的生产数据,以及与经销商之间的交易数据,并且根据飞利浦专利生效年限及上述数据对以往专利费用做出补偿。“我们认为侵犯商业机密的说法并不成立,即使企业不透露产品卖给谁,事实上这都很透明。”负责飞利浦知识产权与标准的工作人员说。台湾国硕科技发言人李朝钦不认同这一看法。他表示,新模式需要企业提供以往生产制造、销售、批次出货的数据,详细到单位片数数据,而且新模式未来还将监督几乎所有运营环节,飞利浦这种监督力度甚至超越了政府所能拥有的权限。上述飞利浦人士却强调:“事实上,Veeza正是适应新的光盘产业环境而诞生的新模式,它有助于恢复产业竞争的公平。”但两岸光盘企业并不认同新模式的公平性。李朝钦说,飞利浦在印度没有申请CD-R专利保护,MBI等印度光盘企业就不受限,这样就明显不公平。而且,目前光盘生产与出口最大的区域基本就集中在中国大陆与台湾。! ?0 z' S" m, a/ E/ C
* y- m3 M. Z, B: Y: s9 S
0 W4 S3 F! m8 [1 p* ^, ]. ^
. D* c) C0 t. P6 P2 Z ……7 y. q% V. I% O1 d1 b* B
/ b1 S0 u n3 L' E7 ^/ j; E
$ v- ?0 v" m) O# V- W- D7 x+ e2 `9 B9 ?8 ]- F
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给出的日益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印度在人权状况并没有受到国际广泛指责的同时,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性方面,早就远远地将中国甩在了身后,连个屁味儿都闻不到了。
7 d/ d; B+ {8 J$ ] F% W
# t+ G1 G/ m! y% D+ B0 {4 L; A. V3 x6 h 3 N: j) _* t' V" F6 y
, ^; `: t/ y4 q+ u
这次国际上两大碳酸饮料巨头同时在印度遭遇指控,是什么人干的?是印度科学环境中心;这是家什么机构?是个民间组织,或者是我们通常称作非政府组织(NGO)的玩意儿。这个组织盯上了两大可乐,已经有时日了,2003年该组织就提出了这两种饮料中含有杀虫剂并且超标34倍。尽管两大公司纷纷抱怨说该组织的检测手段不正确,但却没能阻止这种检测结果在印度乃至全世界的扩散蔓延。
& ?% R" H" F1 C
4 H0 `& n ^6 X2 r9 N# g! x
) [0 H/ M8 ^; A' A L
/ v1 _8 z+ i9 ~ 印度官方至今未就此做出任何表态。这不仅招致了两大可乐巨头和其他跨国公司对于印度投资环境的诘难,更是引起了印度国民的愤慨。这两天,印度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在有毒饮料的结果发布后的行政不作为态度。: c |5 i8 S% Q
* j- C6 v4 @: o( S: W: @
7 M& U% o4 ?: ? t. d, Z; f) [5 o& v; `: j4 c" t
我在想,这些事在中国是可能的吗?一个非政府组织,发布了一个饱受争议的检测结果,目标是国际巨擘,影响到了印度的国际形象,国民还敢上街抗议政府不理不睬的慵懒姿态?/ J; h, {1 g1 i: p" z
7 r# A+ J' ~% `1 U' E7 ?
- r; T4 v; y* [" L. Y! v/ }- g8 H, N) f3 {/ ?" s
做梦去吧。3 Z/ q7 O9 A$ [& G9 N6 @" x+ T
' T6 p+ R Y9 Y1 S8 u, j ' }& i& m, r& x0 D
& x3 N& ^! w* I A# o9 d
无论是苏丹红事件中涉及到的麦当劳、联合利华、亨氏、可口可乐,还是碘超标中的雀巢,抑或转基因事件中的孟山都、亨氏……哪个都是在被指使用对人体有害物质加入到其食品当中时,首先就是拒绝媒体采访和向全社会通报危机情况,然后就且战且退步步为营,声称自己的产品是安全的,当被指摘安全性有问题后则表示是符合中国标准的(这时连他们丫自己都不与国际接轨了),再被指出连中国标准都达不到之际就开始推卸责任到材料提供厂家处,把自己打扮成一副委屈可怜的样子,而如果再进一步,有消费者提出索赔时,就与中国的司法部门和政府勾结起来,不予受理这类案件,并对消费者直接面对商家的声讨和问责置之不理无动于衷。# ~/ k9 X1 {. Q% L% X9 ^
1 u7 E2 C" l* p; Q2 p
% f& X! C# y7 D/ r
% C2 E* m5 Q4 y' I; O 而面对形形色色的此类事件,中国的有关政府部门又在干着些什么呢?无一例外,统统都在为洋鬼子打工,压制国人对跨国公司在华的中国特色的道德沦落行径的不满、抗议和诉讼,恬不知耻地与跨国公司并肩作战,把国人当作了敌人和靶子。( }, V( q# G) K, Y6 M
/ F- N/ |0 \" T4 H
4 V0 X) a2 x; [ B
' T1 X5 q( M3 B7 q% A/ f 这种勾当我们见过不少吧?已经习以为常了吧?
* S3 G1 P6 C; t0 {/ ]- ^+ l/ x) a$ k
, n7 R" Q3 L L8 ?% r$ Y. ^* O" H1 [ U- s
为什么?因为我们与印度截然不同。- G) j# G0 r9 S& ]
5 O5 K# h+ q5 n0 T% P 3 b: M( a* ^& E: p' [7 W) |' z
: c \$ b: S& P 在当今世界上,与中国被看作专制国家不同的是,印度被当作是民主国家。美国近来采取与对伊朗核制裁立场非常不同的对印度出售核技术,引起了全世界有关米国人双重标准的非议,米国人对此的解释就是印度是个民主国家,言下之意当然有围困专制体制下的中国的意味。(而与印度素辑不睦的巴基斯坦,则得到了美国F16战斗机的买卖,形成了中国南部的南亚次大陆上新一轮军备竞赛和局势动荡,对中国的所谓和平崛起和安定环境中的发展打下了一个不稳定的楔子。美国默认两国成为核国家,却在伊朗和朝鲜的核问题上大动干戈,更是表现出米国人围剿中国的基本立场。)
. D! |* T1 u# ` A$ E' y7 n
' m# Y) p& ]: a$ z6 o% E 7 H9 c) B: H" p% j+ P$ {& k1 ^
; @9 _7 W( @$ U8 g
印度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按道理说应该比中国更加自由主义化,更应该打开国门敞开胸怀,服从比较优势的利益格局安排,无为而治,听任市场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0 m# z# I0 ]5 _3 t
4 V1 p$ q/ ^! A$ }4 |: U- x* T 9 \- Y1 K4 `+ B' s7 j3 L; ~
, ^0 ?1 e9 o5 P- _ 可印度人并不甘于沦为西方人掌控的跨国公司俎上庖来解去的皮肉,想方设法阻止跨国公司势力的入侵。微软原先想将其在亚洲的研究院设立在人力资本丰沛的印度,但却遭到了百般刁难,不得不转道中国,却受到了红地毯般的礼遇;麦当劳在印度也是屡屡受挫,一次又一次臊末搭眼地被哄出印度,而这次事件中的两大可乐国际巨头,同样经受着屡战屡败的糟糕业绩,时不常被印度一个区区非政府组织闹得鸡犬不宁。* S. j" L: F- Z$ u" |
0 `4 y$ F$ v3 [9 p, x6 A6 A8 m* l : @# H4 A' J/ r/ k" ?: \
1 ?: w. s5 x7 a+ L/ K 与中国在文化上几近荒芜的状况不同,印度宝莱坞成为全世界电影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形成了与好莱坞分庭抗礼的格局。2 ~7 o- [& g- @# n A- B" q4 v0 V2 k
4 X; \" M$ }( i* Y, q 4 q. l9 u0 @! l* N
: j: P8 I% u) z+ T8 F8 ?# W0 q! g8 h 而中国人呢?在目语非英语的时代,当我们每个人挂上电话之前最后一句还说“再见”而不是byebye?现在连白岩松在新闻频道新改版推出每日晚的360度节目中动不动就是“让我们来看一个ppt”,主流媒体上采用PK、粉丝等等词汇更是数不胜数。如此文化自觉的荡然无存,也昭示着中国人彻底丧失精神家园的窘境。& S/ x0 E5 i* H& Z; v1 c
9 s( _7 q1 r4 E. W0 P3 ~/ u
" K3 _% q0 e! ]* j) V+ s
4 S7 q$ S1 b: G. u' | 印度曾经是个彻头彻尾的殖民地,但印度人却有着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自觉。而作为曾经半殖民地的中国,却在殖民化的道路上比印度走得更远,出现了举国上下的崇洋媚外。“尽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这是清朝的国策;邓实在1904年就说“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而周恩来“外事无小事”这种将不公平当作是国家治理基本方略的举世罕见的说辞,更是让中国人在全世界见人矮三分。
% f* m) [, {' U; l
/ f* v. _! K! G' o 4 i7 x2 j8 z+ H" f$ O3 @
. b- K0 h, N2 S" P# v4 e7 r" G 如今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所谓的综合国力,决不仅仅是经济,更是文化、法律、道德、乃至民族自主自觉自省自强方面的竞争。从印度一个非政府组织驱逐两大可乐的举动上,映照出中国人在捍卫自己利益方面的无所作为甚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主义集体心态。
$ C* ?* s8 S0 K6 p n/ W( T( ]! _, H7 R& u J& T
3 I; U2 ?: b* `- ~6 S/ M
) P' |! g/ f$ l; h) ?+ u 这还不够让我们蒙羞的么? |
|